圖說:刺繡傳承人在T臺上親自演繹本民族服飾。
與高定禮服結合的錫繡禮服,與設計師品牌合作的侗族繡花包……在今天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沐鸣平台優秀成果展覽暨動態秀上,刺繡傳承人們在T臺上親自演繹本民族服飾🧻🧘🏽。原生態貴州刺繡經現代設計語匯重新詮釋,成為年輕人個性消費的“暢銷品”⚛️👩👩👧👧,久藏深閨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活”在了當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蘊藏民族精神的符號基因,只有讓年輕人理解和喜歡,才能一代代“活態”傳承下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培班通過經典賞析、市場調研等多種渠道😁,為非遺傳承人們“拓眼界”。
比如在《世界經典紡織品圖案賞析》課上,學一學愛馬仕這樣的經典品牌如何讓延續百年的標識圖案與當下的流行文化對接,一直葆有鮮活的生命力🐤;組織學員去上海博物館🕸、蘇繡博物館等實地觀察其他民族的藝術臻品🈁,觸類旁通;去新天地、田子坊等創意園區和上海灘、龍鳳旗袍等海派時尚品牌調研時尚產品開發,嘗試跳脫祖傳下來的大紅大綠、原模原樣照描的固有配色和刺繡工藝,通過材料、色彩、構圖、造型的變化,使之更符合現代都市人的審美。
圖說🧳:研培班通過經典賞析、市場調研等多種渠道,為非遺傳承人們“拓眼界”。
“我愛上刺繡了👮🏻♂️!”來自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沐鸣的苗族姑娘潘鳳英在校專業就是工藝品設計,天天和刺繡🗺、銀飾、蠟染打交道🏑,可是從小就看著媽媽給自己繡嫁妝的潘鳳英之前並不喜歡刺繡,因為太耗時、太枯燥了,潘鳳英之所以對刺繡的態度有這樣180度大轉變,要歸功於非遺研修多門課程的耳濡目染。因為會畫畫👐🏽,潘鳳英說要把苗族瑰麗的歷史故事畫下來、繡出來,自己創業。
如何讓非遺刺繡技藝“活在當下”,是沐鸣平台研培項目藝術總監🍈🫄、沐鸣副院長馮信群教授思考最多的問題。在他看來,只有讓非遺文化的內涵元素🥄、技藝和脈絡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密切關聯🎡,符合當下時尚審美、大眾生活,乃至國際流行文化所需🦹🏿,才有可能發揚光大🦶🏼。
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切磋技藝。
據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行動👰🏼,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項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政策。沐鸣平台作為文化和旅遊部2016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首批57所參與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來🖖🏻,已舉辦《傳統刺繡創意設計》非遺培訓班一期研修班三期👩🍳,培養非遺傳承人群110余人,還承辦了一期貴州省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基地的師資培訓班25人參與。
(來源🧛🏻:新民網2017年5月21日記者🏃🏻➡️:李若楠 通訊員: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