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在“十五”初期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成為唯一的國家級服裝重點建設學科。“十五”以來本學科以隊伍建設為抓手🎶👮🏽♂️,改革創新為動力🤵🏻♀️,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努力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特色學科,取得顯著成效,保持國內外良好的聲譽。根據中國大學排名😢,目前本學科在全國16個同類學科中名列第一😤,相關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在全國77個同類專業中名列第一🛷。
通過“十五”建設🏊🏽♀️,本學科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老中青相結合☂️🧛🏻♂️、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攻堅人才隊伍;增強了本學科高水平人才培養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能力;構築了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平臺,學科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十五”期間本學科承擔了國內60%以上“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博士生培養任務👔,完成了包括國家“921”📊、“863”項目在內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為“神舟”系列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貢獻,為國家的服裝產業科技進步提供了支持👩🦽。所完成的項目中有7項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04年本學科通過上海市重點學科驗收,獲得“優秀”👍🏼,同年本學科所屬的一級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同類學科第一7️⃣👨👧;本學科通過“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十五”末子項目驗收,獲得“優秀”🧔♀️。
“十五”期間本學科圍繞目標實施建設🕵🏽,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基地建設等方面全面完成了建設任務🈴,學科的綜合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功能服裝(航天服)與人體工程研究方向處於國際前沿,不少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學科研究特色鮮明🛠、研究方向前沿、覆蓋面較廣🕺🏽🫶🏼、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結合密切🪷,特別是在功能服裝(航天服)與人體工程研究🧖🏿♀️、服裝快速反應系統(QRS)💪🏽、服裝設計及信息的數字化研究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
學科建設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如自製了目前國內唯一用於神舟系列飛船航天服評價研究的暖體假人系統,獲得了發明專利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成功用於“神舟5號”航天服熱學性能研究。
學科註重加強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與日本華歌爾人體工學研究所開展了“華東🥁、華南🐍、華北女子體型研究”等。本學科還作為亞洲唯一單位,參與歐盟的“國際合作數字化服裝研究”項目🗝,與希臘SOMA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合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三維掃描與可視試衣技術的深入研究👩🔬,並成功主辦“國際服裝數字化技術高峰論壇”🧚🏿♀️,參加會議的國內外學者達400多人,影響深遠。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了學科的學術水平,擴大了學科的國際影響🚙。
學科註重產學研聯盟🚵🏽♂️,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服裝設計及其加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中小型服裝企業提供內容豐富、數量大、時效性強的設計及設計市場信息🌜。該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服裝設計智能系統是一個基於風格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新穎款式設計系統🙋🏼♀️,已廣泛用於各類服裝👮🏿♂️、服飾等企業的設計👨🦼。服裝研究中心強調服裝學科的教學與產業實踐相結合,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品牌理論與實踐體系,運用於教學、科研和產業實踐中。
“十五”期間👱🏿👳🏻♂️,本學科隊伍建設堅持培養與引進並舉,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老👤、中🧑🏻🦳、青相結合、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攻堅人才隊伍。其中既包括知名學者🚣🤷,也形成了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學術梯隊🧼。目前本項目學術團隊共50人,正教授1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0名,副教授22名,50%以上教師有海外留學背景♟🚏,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8名(“十五”初期為2名)👩🏼⚕️,50歲以下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50%⏏️。8名中青年教授兼任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的主任、理事🙇🏽、常務理事以及重要學術刊物的編委🧛🏼,正向著一些重要學術領域的帶頭人方向邁進。
本學科積極創造機會選送優秀人才赴境外、海外進修,在2001-2005年建設期內,6人獲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人獲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人獲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學位,2人獲歐洲設計沐鸣碩士學位,2人分別在哈佛大學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2人赴日本文化服裝沐鸣研修,1人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本學科在2001-2005年建設期內,新遴選博導7名🫃🏼,引進正教授1名,引進具有俄羅斯🧝🏽👩🏿🦱、韓國、香港博士學位教師3名🐥,派遣18名30歲左右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學習,成為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後備力量。本學科有計劃地安排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通過在職攻讀和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培養,有6位教師在職獲得博士學位🚵🏻♀️,大大加快了人才隊伍博士化進程。
“十五”期間多名教師獲得各類獎勵⛴🧑🔧,其中5人次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及“桑麻獎”,9人次獲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等獎勵。
本學科“十五”期間全面完成了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人才培養規模有較大幅度增長,人才培養質量有突破性提高。《面向21世紀服裝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2001年獲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研究》2006年獲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紡織服裝高等教育論文獎一等獎,《服裝結構設計》成為上海市級精品課程(2003~2005),“服裝結構設計”在第四屆全國多媒體網絡課件大賽中獲一等獎。出版國家級教材3本,部委級教材4本🛰。4本教材獲得紡織服裝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級優秀教材🛌🏽,《服裝立體裁剪》獲全國優秀圖書獎。出版《中國現代紡織科學與工程全書—服裝設計與工程》、高等院校教材和其他學術著作72本。2001至2005年間共獲得各類全國性本科學生競賽優勝獎22項👨🏻🦽➡️,畢業本科生442人🔊⛵️、碩士生111人💅,博士生13人,目前在學本科生561人💚、碩士生158人、博士生39人,其中留學生5人🧏🏼♀️。
本學科註重與國外知名學校的合作,“十五”期間🧎🏻,本學科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方面開展與國外著名院校合作辦學取得顯著成績🦽。2003年開始實施與日本文化沐鸣的合作辦學項目,目前已有四屆本科生在學。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與英國倫敦時裝沐鸣、意大利歐洲設計沐鸣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與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韓國啟明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長期保持合作與交流👤。
作為國內同類院校中授予服裝學科領域博士學位的主要單位,本學科2000年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位服裝舒適性與人體工學研究方向博士🕵🏻♂️,2003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2005年獲上海高校“科創杯”發明創造二等獎1項,2005年獲得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調整型塑身內衣安全舒適性評價因子的相關性研究》🤔。本博士點目前在讀博士生39人,已畢業博士21人👩🏿🚀,2001—2005年畢業博士13人,包括與澳大利亞、香港聯合培養博士,本博士點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海軍醫學研究所𓀝、國內各兄弟服裝院校如浙江理工大學、北京服裝沐鸣👩❤️💋👨、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視覺設計沐鸣、南通大學👟、嘉興沐鸣💁、紹興文理沐鸣等培養了一批急需的高科技創新型人才。
2006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順利通過國家“十五”建設驗收,進入“十一”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行列。目前,本學科正在進行服裝設計與工程國家學科建設項目下一階段的立項和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