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級一流專業課程建設背景下,環境設計系不斷推進機製與體製創新,構建高度開放、深度合作、多元協同、有效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Workshop實訓類課程由設計企業🤿、學校及項目委托方共同構成🔪,探討在當下的城市更新中的設計熱點與突出問題,通過三方知識分享與需求的輪動,嘗試設計思考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與新方式,建立一個開放的設計服務系統✴️,以實踐教育反哺城市創生。
在我校環境設計系黃更副教授和視覺傳達系林峰副教授的帶領下👨🏿🍼,聯合華東理工大學和城市更新運營商CREATER創邑,共同發起了此次課程實驗行動👩🏿🌾,以校企深度合作、跨學科多元協作拓展課程實踐與社會服務創新💆🏽♂️。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蕭易忻副教授受邀加入此次課程,創邑·社趣更馨營造中心主理人許引蘭擔任校外導師,為課程提供專業指導。兩校共32名本🧜🏼♂️、碩、博學生參與了歷時一個月的課程開展🙆🏽♀️,以「握手」為意象促進不同群體間的交流合作與創造,挖掘並呈現城市街區的故事,培力跨界想象、構建共好社區。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我們不斷關註到空間改善與人文提升並舉的重要性。本次跨學科課程實驗行動將設計系與社工系共融於社區營造🥲,倡導設計環境的同時關註社會領域🫳、聯結關系的同時發散設計想象🤸,在雙學科互相促進的過程中幫助學子更了解環境設計和社區營造的踐行過程🏷。CREATER創邑作為城市更新運營商及課程共建方,也希望聯合高校、學習高校智庫前沿知識🪖🙋♂️,並為廣大學子提供實踐創造平臺。
(青年報、新民晚報相關報道)
匯聚漫天星火✴️,共育街區生活力🚣🏻♂️。本次課程分為街區初識、深度調研、方案提報🍎、正式評圖四個階段。不同專業、年級的學員重組為五個分隊,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與陌生街區握手🙎♀️,在走街過程中全方位探悉街區,五組學員分別從人物故事、社區食堂、街區環保👧、羅秀尺度、菜場學校的創新視角切入社區營造◾️,發現街區故事,陪伴街區生長,從感性認識到多維觀察,不斷打磨🌠,最終形成了五個基於創邑MIX·羅秀路項目及周邊片區的詳細落地提案。
2021年11月4日,跨學科課程實驗行動方案提報會在淩雲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順利開展🎬,五組學員精彩紛呈的展現收獲了導師們的一致好評👨🏽🦰。此次行動獲得了青年報、新民晚報、解放日報、儂好淩雲及眾多自媒體的關註👸🏿,也吸引了在地居民、設計師🏃🏻➡️、藝術家和高校學生前來。
“今天的呈現很驚艷🕵🏼,謝謝你們的到來,讓我看到未來與希望。”匯報結束,CREATER創邑總裁方文作為特邀導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對共建課程的高校師生致以由衷的感謝,並期待能有更多元的行動者共築城市新未來。本次跨學科實驗課程行動最終展覽將於12月底進行落地搭建,策展作品將會在明年年初於創邑MIX·羅秀路項目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示呈現🧑🏻⚖️,敬請關註。
-作品介紹-
第一組|羅秀便利店
組名:對對隊
成員🔰:郭佳怡 楊肖瀟 盧澤棋 楊凱迪 馬蘭蘭 俞夢琦
第一組發現羅秀路有生活氣但缺少生氣,有愛看熱鬧的人但卻不夠熱鬧ℹ️。外來務工群體成為該組觀察的目標人群,觀察到不同群體因現實原因鮮於休閑娛樂🧏🏻♂️,便提出關註群體的人生情緒,由此激發社區歸屬感的設想。
「對對隊」挖掘社區中不同人物的故事與生活,把點滴匯聚成短片,呈現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預設計「羅秀便利店」一個沒有聚光燈的舞臺🧑⚕️,配合「故事扭蛋機」「情緒曲線圖」和對應的手持道具💹,讓每個小人物的情緒都可以寄存、出租🙅🏽♀️、共享🪦、交換與轉贈👨👩👧👦。
第二組|菜譜交換計劃
組名:華華幹飯小分隊
成員🐅:孫琳 陸佳琳 郝星晨 孟天辰 劉玉潔
第二組在街區調研時💄🚜,發現不同群體與「食物」有關的需求痛點🤾🏽♂️:老年朋友表示,比起圖書館大家可能更需要社區食堂👨🏻⚖️👳🏿;而青年夥伴則表示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做一頓飯。由此萌生了「食物」交換的想法。
「菜譜交換計劃」歡迎會做飯的🧑🚒、不會做飯的周邊居民都參與其中🪴,只不過是「多雙筷子」的事情。組員們深入社區獲取居民拿手菜的家常菜譜,並繪製成插畫以配合具體策展沐鸣。通過發揮食物質樸的力量,促成社區鄰裏的「握手」🐰,讓鄰裏互助的美好在社區傳遞♔🥲。
第三組|來都來了
組名:叮叮咚咚響起來
成員:蔡婕環 黃鑫然 王若琳 凱艾迪 錢壽福 仇舒宇 張嘉祺
第三組發現社區中可用於搭建的可回收物資源🤷♂️👩🏼,進一步明確與羅秀路環保議題的「握手」。為提高大家的垃圾分類意識, 反思垃圾的循環再利用,倡導社區參與共建社區環保。組員們計劃通過裝置藝術、雜誌手冊👠、影像訪談和兒童沐鸣等形式👨🏼🦳,鼓勵大家「一起做個裝置👩🏿🚒、講個故事、看個故事、玩個遊戲」🪷🚶♂️➡️。展覽主題以「握手」為基點,圍繞社區可持續發展展開,建立與「社區」「貢獻者」「參與者」之間的奔赴關系🤪,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到為社區環保默默奉獻者的「小人物,大故事」👨🏼🏫,踐行環保理念在社區的傳遞與循環。
第四組|羅秀尺度
組名:大四瓜
成員:王若凡 朱潔 於昕彤 翟曉磊
第四組組以「羅秀尺度」為題🏃🏻♂️➡️🪸,同時將「手」「尺」「物」三者 進行對比和統一,以最終用「手」代替「尺」作為度量衡單位🥡,以微觀元素度量整條街區的發展。組員們設想在開放日沐鸣中征集街區中不同「手」的攝影作品,以此鼓勵街區人們用微觀細節共同構成街區的宏觀場景。現場融合藝術書🤘🏿、啪啪圈🤨、飛行棋裝置作為展覽沐鸣內容,場景設計中以「Dù」拼音表述的形式👇🏻,傳達街區的懷舊感與回憶感。
第五組|精奧附小檔案館
組名🫅🏻:蒸的好藍
成員🧑🔬:趙雲青 蔣翊瑩 劉洋菲 代雅詩 陳思彤 汪藝琴 姜萊 林傑 羋清淩
第五組立足於羅秀路菜場🙊,期望守護羅秀路的煙火氣。「蒸的好籃」計劃搭建一個菜籃公共藝術裝置🧬,聯結菜市場與藝術空間,將識農教育和與「叫賣👱、跑腿、稱重」等生活體驗融入其中📫🧔🏼♀️,推動兒童群體與社區真實生活的「握手」🗝。組員們還計劃通過飽含人文關懷的導視系統👱、公共設施、文創產品等設計成果,優化菜場環境,促進街區友好氛圍的營造🧑🏽🚒。
-期待我們下一次相遇-
SEE YOU!
點擊下方鏈接回顧課程詳情: